顯示具有 linux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linux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23年12月14日 星期四

linux新增靜態路由

使用route add指令建立的路由重開機後就會消失
改由以下方式重開機還可以保留設定
在/etc/sysconfig/network-scripts/目錄下新增route-eth0

1.vi /etc/sysconfig/network-scripts/route-eth0
#指定123.123.123.123走geteway192.168.0.2
123.123.123.123/32 via 192.168.0.2

2.重啟網路
systemctl restart network

2021年10月14日 星期四

WRITE SAME failed. Manually zeroing.

用VM安裝Issabel,啟動後會一直出現sda3: WRITE SAME failed. Manually zeroing.
google了一下有個方式可以關閉

1.建立/usr/local/sbin/disable-write-same
#!/bin/sh 
find /sys/devices -name max_write_same_blocks | while read DISK; do echo 0 >"${DISK}"; done
ps.以上建議直接用vim建立編輯檔案,不要從網頁上複製,不然執行時會出現'\r'的錯誤

2.編輯/etc/rc.d/rc.local加入
#disable-write-same
./usr/local/sbin/disable-write-same

以上步驟可以在開機時自動關閉write same,這樣就不會出現WRITE SAME failed訊息

2018年7月15日 星期日

CentOS 7 把網卡eno16777736改成eth0

CentOS 7預設網卡名稱是eno16777736
看了很不習慣上網找了修改方法

1. vi /etc/sysconfig/grub
找到GRUB_CMDLINE_LINUX="...."這行
在雙引號內加入net.ifnames=0 biosdevname=0

2. 用 grub2-mkconfig 指令重新建立 GRUB 的設定檔
grub2-mkconfig -o /boot/grub2/grub.cfg

3. 改掉ifcfg-eno16777736名稱
mv /etc/sysconfig/network-scripts/ifcfg-eno16777736 /etc/sysconfig/network-scripts/ifcfg-eth0

4. 修改ifcfg-eth0
NAME=eth0

5.reboot

2018年6月14日 星期四

Apache 設定虛擬目錄

打開httpd.conf
# vim /etc/httpd/conf/httpd.conf

在文件加入
Alias /book "/store/book" //虛擬目錄"/book",實際路徑"/store/book"
<Directory "/store/book">       //定義目錄訪問權限
Options Indexes FollowSymLinks  //Indexes:可以瀏覽目錄
AllowOverride None        //固定格式
Require all granted       //開放所有人訪問
</Directory>

最後重新啟動httpd

2018年6月13日 星期三

PHP 顯示錯誤訊息、錯誤行數(display_errors)

在程式錯誤時能夠在網頁上顯示錯誤訊息
對於debug是很有幫助

查了網路上的方法
說是可以在PHP裡加一行 ini_set('display_errors', 'On');

但我試了就是沒效(可能哪裡弄錯吧??)
最後直接改php.ini的設定

vi /etc/php.ini

找到 display_errors = Off 改成 display_errors = On

/etc/init.d/httpd restart

最後重整網頁就OK了

2018年6月11日 星期一

處理mysqlnd cannot connect to MySQL 4.1+ using the old insecure authentication

想用PHP自己寫一個功能撈cdr的記錄,但連接Elastix2.5的資料庫時發生下面的錯誤

mysqlnd cannot connect to MySQL 4.1+ using the old insecure authentication. Please use an administration tool to reset your password with the command SET PASSWORD = PASSWORD(‘your_existing_password’). This will store a new, and more secure, hash value in mysql.user. If this user is used in other scripts executed by PHP 5.2 or earlier you might need to remove the old-passwords flag from your my.cnf file

上網查了一下這是mysql密碼編碼是舊版的關係
使用下列sql查出所有帳號密碼長度
select user, length(password) from mysql.user;
如果清單列出來長度41是新編碼方式,16是舊編碼方式

再來使用下列sql變更密碼格式
set old_passwords=FALSE;
set password for 'root'@'%' = password('XXXX');
flush privileges;

之後更新頁面應該可以了

2018年6月10日 星期日

vi指令說明

學linux的話,vi幾乎是必用的
網路上有篇詳細的指令,紀錄一下方便我這個菜鳥以後查詢
資料參考來源:http://www2.nsysu.edu.tw/csmlab/unix/vi_command.htm

.vi 的操作模式
==============
        vi 提供兩種操作模式:輸入模式(insert mode)和指令模式(command mode)
        。當使用者進入 vi 後,即處在指令模式下,此刻鍵入之任何字元皆被視為
        指令。在此模式下可進行刪除、修改等動作。若要輸入資料,則需進入輸入
        模式。
.輸入模式
=========
        如何進入輸入模式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a (append)      由游標之後加入資料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A               由該行之末加入資料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i (insert)      由游標之前加入資料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I               由該行之首加入資料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o (open)        新增一行於該行之下供輸入資料之用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O               新增一行於該行之上供輸入資料之用。
        如何離開輸入模式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《ESC》 結束輸入模式。
.指令模式
=========
游標之移動
        h       向左移一個字元。
        j       向上移一個字元。
        k       向下移一個字元。
        l       向右移一個字元。
        0       移至該行之首
        $       移至該行之末。
        ^       移至該行的第一個字元處。
        H       移至視窗的第一列。
        M       移至視窗的中間那列。
        L       移至視窗的最後一列。
        G       移至該檔案的最後一列。
        +       移至下一列的第一個字元處。
        -       移至上一列的第一個字元處。
        (       移至該句之首。 (註一)
        )       移至該句之末。
        {       移至該段落之首。 (註二)
        }       移至該段落之末。
        nG      移至該檔案的第 n 列。
        n+      移至游標所在位置之後的第 n 列。
        n-      移至游標所在位置之前的第 n 列。
        <Ctrl><g>       會顯示該行之行號、檔案名稱、檔案中最末行之行號、游標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所在行號佔總行號之百分比。
        註一:句子(sentence)在vi中是指以『!』、『.』或『?』結束的一串字。
        註二:段落(paragraph)在vi中是指以空白行隔開的文字。
.視窗的移動
===========
        <Ctrl><f>       視窗往下捲一頁。
        <Ctrl><b>       視窗往上捲一頁。
        <Ctrl><d>       視窗往下捲半頁。
        <Ctrl><u>       視窗往上捲半頁。
        <Ctrl><e>       視窗往下捲一行。
        <Ctrl><y>       視窗往上捲一行。
.刪除、複製及修改指令介紹 (此單元較少使用)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        d(delete)、c(change)和y(yank)這一類的指令在 vi 中的指令格式為:
        Operator + Scope = command
        (運算子)   (範圍)
        運算子:
        d       刪除指令。刪除資料,但會將刪除資料複製到記憶體緩衝區。
        y       將資料(字組、行列、句子或段落)複製到緩衝區。
        p       放置(put)指令,與 d 和 y 配和使用。可將最後delete或yank的資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料放置於游標所在位置之行列下。
        c       修改(change)指令,類似delete與insert的組和。刪除一個字組、句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子等之資料,並插入新鍵資料。
        範圍:
        e       由游標所在位置至該字串的最後一個字元。
        w       由游標所在位置至下一個字串的第一個字元。
        b       由游標所在位置至前一個字串的第一個字元。
        $       由游標所在位置至該行的最後一個字元。
        0       由游標所在位置至該行的第一個字元。
        )       由游標所在位置至下一個句子的第一個字元。
        (       由游標所在位置至該句子的第一個字元。
        {       由游標所在位置至該段落的最後一個字元。
        }       由游標所在位置至該段落的第一個字元。
        整行動作
        dd      刪除整行。
        D       以行為單位,刪除游標後之所有字元。
        cc      修改整行的內容。
        yy      yank整行,使游標所在該行複製到記憶體緩衝區。
.刪除與修改
===========
        x       刪除游標所在該字元。
        X       刪除游標所在之前一字元。
        dd      刪除游標所在該行。
        r       用接於此指令之後的字元取代(replace)游標所在字元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如: ra 將游標所在字元以 a 取代之。
        R       進入取代狀態,直到《ESC》為止。
        s       刪除游標所在之字元,並進入輸入模式直到《ESC》。
        S       刪除游標所在之該行資料,並進入輸入模式直到《ESC》。
.搬移與複製
==========
        利用 delete 及 put 指令可完成資料搬移之目的。
        利用 yank 及 put 指令可完成資料複製之目的。
        yank 和 delete 可將指定的資料複製到記憶體緩衝區,而藉由 put 指令
        可將緩衝區內的資料複製到螢幕上。
        例:
        搬移一行        ‧在該行執行 dd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‧游標移至目的地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‧執行 p
        複製一行        ‧在該行執行 yy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‧游標移至目的地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‧執行 p
.指令重複
=========
        在指令模式中,可在指令前面加入一數字 n,則此指令動作會重複執行 n
        次。
        例:
        刪除10行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‧10dd
        複製10行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‧10yy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‧游標移至目的地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‧p
        指標往下移10行  ‧10j
.取消前一動作(Undo)
===================
        即復原執行上一指令前的內容。
        u       恢復最後一個指令之前的結果。
        U       恢復游標該行之所有改變。
.搜尋
=====
        在vi中可搜尋某一字串,使游標移至該處。
        /字串           往游標之後尋找該字串。
        ?字串           往游標之前尋找該字串。
        n               往下繼續尋找下一個相同的字串。
        N               往上繼續尋找下一個相同的字串。
.資料的連接
===========
        J       句子的連接。將游標所在之下一行連接至游標該行的後面。
        若某行資料太長亦可將其分成兩行,只要將游標移至分開點,進入輸入模式
        (可利用 a、i等指令)再按《Enter》即可。
.環境的設定
===========
        :set nu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設定資料的行號。
        :set nonu              取消行號設定。
        :set ai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自動內縮。
        :set noai              取消自動內縮。
        自動內縮(automatic indentation)
        在編輯文件或程式時,有時會遇到需要內縮的狀況,『:set ai』即提供自
        動內縮的功能,用下例解釋之:
        ‧vi test
        ‧(進入編輯視窗後)
          this is the test for auto indent
          《Tab》start indent           ← :set ai (設自動內縮)
          《Tab》data
          《Tab》data
          《Tab》data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← :set noai (取消自動內縮)
        the end of auto indent.
        ‧註:<Ctrl><d> 可刪除《Tab》字元。
.ex指令
=======
        讀寫資料
        :w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將緩衝區的資料寫入磁碟中。
        :10,20w test   將第10行至第20行的資料寫入test檔案。
        :10,20w>>test  將第10行至第20行的資料加在test檔案之後。
        :r test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將test檔案的資料讀入編輯緩衝區的最後。
        刪除、複製及搬移
        :10,20d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刪除第10行至第20行的資料。
        :10d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刪除第10行的資料。
        :%d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刪除整個編輯緩衝區。
        :10,20co30             將第10行至第20行的資料複製至第30行之後。
        :10,20mo30             將第10行至第20行的資料搬移至第30行之後。
        字串搜尋與取代
        s(substitute)指令可搜尋某行列範圍。
        g(global)指令則可搜尋整個編輯緩衝區的資料。
        s指令以第一個滿足該條件的字串為其取代的對象,若該行有數個滿足該條
        件的字串,也僅能取代第一個,若想取代所有的字串則需加上g參數。
        :1,$s/old/new/g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將檔案中所有的『old』改成『new』。
        :10,20s/^/   /         將第10行至第20行資料的最前面插入5個空白。
        :%s/old/new/g          將編輯緩衝區中所有的『old』改成『new』。
.恢復編輯時被中斷的檔案
=======================
        在編輯過程中,若系統當掉或連線中斷,而緩衝區的資料並還未
        被寫回磁碟時,當再度回到系統,執行下列指令即可回復中斷前
        的檔案內容。
        %vi -r filename
.編輯多個檔案
=============
        vi亦提供同時編輯多個檔案的功能,方法如下:
        %vi file1 file2 ..
        當第一個檔案編修完成後,可利用『:w』將該緩衝區存檔,而後
        再利用 『:n』載入下一個檔案。

CentOS 7 安裝 PHP 7.x

1.更新軟體來源:
# wget https://dl.fedoraproject.org/pub/epel/epel-release-latest-7.noarch.rpm
# wget http://rpms.remirepo.net/enterprise/remi-release-7.rpm
# rpm -Uvh remi-release-7.rpm
# rpm -Uvh epel-release-latest-7.noarch.rpm

2.指定 PHP 安裝版本(7.0、7.1、7.2)
# yum-config-manager --enable remi-php70
# yum-config-manager --enable remi-php71
# yum-config-manager --enable remi-php72

若用yum-config-manager出現command not found
可先用 yum search 查詢在那個套件再安裝
# yum search yum-config-manager
# yum install yum-utils

3.安裝PHP7.X
# yum install -y php php-mysqlnd php-pdo php-xml php-pear php-devel php-mbstring re2c gcc-c++ gcc

4.檢查PHP版本
# php -v

2018年6月9日 星期六

CentOS 更換MySQL 安裝MariaDB 10.x

1.移除 MySQL 伺服器
先停止MySQL運作。
service mysqld stop

移除所有MySQL相關套件
yum remove mysql* mysql-server mysql-devel mysql-libs -y


2.準備安裝 MariaDB
新增MariaDB repo
vi /etc/yum.repos.d/mariadb.repo

32位元系統
[mariadb]
name = MariaDB
baseurl = http://yum.mariadb.org/10.3.7/centos7-x86/
gpgkey=https://yum.mariadb.org/RPM-GPG-KEY-MariaDB
gpgcheck=1

64位元系統
[mariadb]
name = MariaDB
baseurl = http://yum.mariadb.org/10.3.7/centos7-amd64/
gpgkey=https://yum.mariadb.org/RPM-GPG-KEY-MariaDB
gpgcheck=1

baseurl = http://... 可自行尋找要安裝的版本更改路徑

3.更新CentOS
yum update -y


4.開始安裝 MariaDB
yum install MariaDB-devel MariaDB-client MariaDB-server -y

啟動Mariadb
service mysql start

設定開機啟動MariaDB。
chkconfig mysql on


5.初始化 MariaDB
/usr/bin/mysql_secure_installation
Enter current password for root (enter for none):
default none press enter

Change the root password? [Y/n]
Y:set password

Remove anonymous users? [Y/n]
Y

Disallow root login remotely? [Y/n]
if want root login remotely press n

Remove test database and access to it? [Y/n]
Y

Reload privilege tables now? [Y/n]
Y:reload

6.設定root權限 
mysql -u root -p
GRANT ALL PRIVILEGES ON *.* TO 'root'@'%' IDENTIFIED BY 'password' WITH GRANT OPTION;
%:全開; 192.168.0.%允許192.168.0.0~225
FLUSH PRIVILEGES; (使權限表生效)

2018年6月8日 星期五

開啟遠端連線mysql port:3306

1.edit my.cnf
vim /etc/my.cnf
bind-address = 0.0.0.0  (modify 127.0.0.1 to 0.0.0.0)

/etc/init.d/mysqld restart

3.setting iptables
開放特定網域或IP
iptables -A INPUT -s 192.168.0.0/24 -m tcp -p tcp --dport 3306 -j ACCEPT
其他IP封鎖
iptables -A INPUT -p tcp --dport 3306 -j DROP

/etc/init.d/iptables save
/etc/init.d/iptables restart


2.connect mysql
GRANT ALL PRIVILEGES ON *.* TO username@'192.168.0.%' IDENTIFIED BY 'password';
FLUSH PRIVILEGES; (使權限表生效)

在Linux更改 IP / netmask / geteway / DNS

1. 修改 IP address
A. ifconfig eth0 192.168.0.55 netmask 255.255.255.0

B. vi /etc/sysconfig/network-scripts/ifcfg-eth0

    DEVICE=eth0
    BOOTPROTO=static (or dhcp)
    BROADCAST=192.168.0.255
    IPADDR=192.168.0.55
    NETMASK=255.255.255.0
    GATEWAY=192.168.0.1
    ONBOOT=yes

查看結果
ifconfig -a eth0


2. 修改 default gateway

A. route add default gw 192.168.0.1

B. vi /etc/sysconfig/network-scripts/ifcfg-eth0
   GATEWAY=192.168.0.1


3. 修改 DNS

vi /etc/resolv.conf
search
nameserver 8.8.8.8 (first)
nameserver 8.8.4.4 (second)


4. 重新啟動網路服務
/etc/init.d/network restart

ifdown eth0;ifup eth0 (針對網卡停用啟動)

2017年12月25日 星期一

[linux] samba設定

學習了Elastix及Asterisk多少要接觸linux
但畢竟用vi編輯實在不方便
還是開個samba來編輯檔案快多了
所以筆記一下samba的安裝

1.編輯/etc/samba/smb.conf
[sharename]
path = /etc/asterisk
comment = Asterisk Directory
browseable = yes  << 能否給其他人瀏覽
writable = yes << 能否寫入

security = user << 設定要輸入帳號密碼
security = share << 設定為公開

2.設定使用者
pdbedit -a|-r|-x -u 帳號    << 新增/修改/刪除帳號
pdbedit -L << 列出user清單

3.啟動服務
Elastix安裝好後已經有支援samba但預設沒啟動
網路上google到的有兩個版本都記錄下來
一個版本為
sudo /etc/init.d/smbd start
sudo service smbd start

另一版本
systemctl enable smb
systemctl enable nmb
systemctl restart smb
systemctl restart nmb

另一版本
sudo /etc/init.d/smb start
sudo /etc/init.d/nmb start
chkconfig smb on
chkconfig nmb on

4.重啟、停止服務
sudo service smbd restart
sudo service smbd stop
sudo /etc/init.d/smbd restart
sudo /etc/init.d/smbd stop
如果不行則增加 sudo service nmbd restart

因為是個人使用先以服務能開啟為主
其他部分有空再來深入研究

後記,最近發生了裝好samba後開機時不會自動啟動服務
後來查到設定方法(for CentOS)
請以以下指令確認smb是在啟動時執行的:
chkconfig --list |grep smb

設定smb不於開機時啟動
chkconfig smb off

設定smb於開機時啟動
chkconfig smb on